① 橫掠的拼音怎麼寫
[héng lüè]。
掠的基本釋義如下:
1、掠奪(多指財物):搶~。~取。姦淫擄~。
2、輕輕擦過或拂過:涼風~面。燕子~過水面。炮彈~過夜空。他用手~一下額前的頭發。嘴角上~過一絲微笑。
3、用棍子或鞭子打:拷~。笞~。
掠字詳解:
一、詳細信息:
拼音:lüè
部首:扌
筆畫:11
二、筆順圖:
相關組詞:
1、掠過
[lüè guò]
傾斜地打擊表面,呈一角度向前,常伴以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傾斜沖擊和向前的跳動。
2、掠奪
[lüè ó]
搶劫;奪取:~財物。經濟~。
3、劫掠
[jié lüè]
搶劫、掠奪(財物或人)。
4、掠取
[lüè qǔ]
奪取;搶奪:~財物。~資源。
5、掠美
[lüè měi]
把別人的美名、成績、功勞據為己有:不敢~(用於自謙)。
② 河灘邊上撿到一塊藍色透明的石頭硬度應該不高,裡面沒有氣泡,有沒有朋友知道是什麼么
這個石頭你可以用刻劃比較法做一檢驗,如果能夠用小刀刻畫出痕跡,就說明它不屬於天然寶石類礦物體,很可能是一個人工合成材料體。自然界中能夠在河流的沖刷下長期存在的礦物很少的,存在的礦物一般來說硬度都是屬於較硬的東西。看圖片顯示這東西很像是一個合成材料做的鈕扣類產品。
③ 有大師知道這是什麼石頭嗎,河灘撿的能被磁鐵吸引,用鋼鋸怎麼鋸就一道小痕,再鋸不進去鋸落下的粉末也能
根據圖片外觀和磁性判斷是鐵礦石:
凡是含有可經濟利用的鐵元素的礦石叫做鐵礦石。鐵礦石的種類很多,用於煉鐵的主要有磁鐵礦(Fe3O4)、赤鐵礦(Fe2O3)和菱鐵礦(FeCO3)等。
鐵都是以化合物的狀態存在於自然界中,尤其是以氧化鐵的狀態存在的量特別多。現在將幾種比較重要的鐵礦石提出來說明:
1、磁鐵礦(MagnetITe)
是一種氧化鐵的礦石,主要成份為Fe3O4,是Fe2O3和FeO的復合物,呈黑灰色,比重大約5.15左右,含Fe72.4%,O 27.6%,具有磁性。在選礦(Beneficiation)時可利用磁選法,處理非常方便;但是由於其結構細密,故被還原性較差。經過長期風化作用後即變成赤鐵礦。
2、赤鐵礦(Hematite)
也是一種氧化鐵的礦石,主要成份為Fe2O3,呈暗紅色,比重大約為5.26,含Fe70%,O 30%,是最主要的鐵礦石。由其本身結構狀況的不同又可分成很多類別,如赤色赤鐵礦(Red hematite)、鏡鐵礦(SPEcularhematite)、雲母鐵礦(Micaceous hematite)、粘土質赤鐵(Red Ocher)等。
3、褐鐵礦(Limonite)
這是含有氫氧化鐵的礦石。它是針鐵礦(Goethite)HFeO2和鱗鐵礦(LepidoCRocite)FeO(OH)兩種不同結構礦石的統稱,也有人把它主要成份的化學式寫成mFe2O3.nH2O,呈現土黃或棕色,含有Fe約62%,O 27%,H2O 11%,比重約為3.6~4.0,多半是附存在其它鐵礦石之中。
4、菱鐵礦(Siderite)
是含有碳酸亞鐵的礦石,主要成份為FeCO3,呈現青灰色,比重在3.8左右。這種礦石多半含有相當多數量的鈣鹽和鎂鹽。由於碳酸根在高溫約800~900℃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而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我們多半先把這一類礦石加以焙燒之後再加入鼓風爐。
④ 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是什麼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⑤ 河灘撿的石頭 透光 大神科普下這什麼石頭
從圖片看這個是硅酸鹽類的瑪瑙質礦石,隱晶質集合體,自己喜歡就好,市場價位不高,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⑥ 正是河豚欲上時全詩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惠崇春江曉景》,為元豐八年(1085)蘇軾在逗留江陰期間,為惠崇所繪的鴨戲圖而作的題畫詩。原詩共兩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畫家、僧人,即歐陽修所謂「九僧」之一。他能詩善畫,特別是畫鵝、雁、鷺鷥、小景尤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蘇軾根據畫意,妙筆生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稱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⑦ 惠崇春江晚景的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像,與原畫相得益彰。
原文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如下:
其一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其二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詞句注釋
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7)河灘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⑧ 1907年的烏魯木齊的河灘路是什麼樣,有沒有圖片,我想看看1907年的河灘公里是什麼樣子
1907年的烏魯木齊的河灘路的樣子,就是荒禿禿的一個紅山山,上面還真的有一座塔,但是他那個河灘路上全是汪洋的水,像河水一樣在流淌
⑨ 大蒜什麼時候播種
大蒜是一種喜好冷涼、要有充足的光照、喜濕怕干作物,其以富含腐殖質而肥沃、疏鬆透氣、保水排水性能強土壤為宜,沙質土填滿栽培大蒜,辣味濃、質地松、不耐貯藏。
(1)最佳播種時間及畝用種量
根據自然氣候特徵,即大蒜本身特性,在適宜的栽培季節內寧早勿晚,盡量延長幼苗的生長時期,有利於蒜薹的發育和鱗莖的生長。在8月中旬至9月底,由種植所需的產品不同(青蒜、蒜薹、蒜頭),其播種量也不同,一般在150~200千克每畝。
(2)種蒜選擇及處理
種瓣是大蒜幼苗期的主要營養來源,其大小、好壞,對產品器官形成的影響很大。越大,植株長勢越壯,而形成的鱗莖也越重,相應畝產就高。因此,在播種前要選瓣,挑出潔白肥大、無病的蒜瓣做種瓣。
(3)播種方法
第一種,先開溝灌水,栽蒜後覆土,稱濕播法。第二種,多打孔栽蒜,鎮壓後澆水,謂干播法。
(4)播種密度及深度
大蒜產量是由每畝株數、單株蒜頭瓣數和瓣重三者構成,所以,要合理密植,一般畝保苗在4萬~4.5萬株,即行株距25厘米×4厘米,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播種的深淺也影響其產量,一般播種深度在3~4厘米,過深過淺都不易於大蒜出苗。
⑩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什麼意思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意思是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原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出處: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0)河灘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