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景德鎮陶瓷有什麼歷史呢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餘年,「新賓士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詔令這里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里的鍾秀里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里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隻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製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里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里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紅器,是元代釉里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製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製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邇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製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專門機構-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代皇室於景德鎮監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欽命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專門為皇室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生產、擅長制瓷技藝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佔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因此製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備,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光彩奪目,精美絕倫,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不少成為傳世珍品,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影響。這個建立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一直延續明、清兩代,歷經27個皇帝500餘年,對景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與明代御器廠相關,還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
應該承認,由於明末戰亂,清初的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甚至停滯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不僅恢復過來,而且有旭日東升,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的廣大瓷工和藝匠的艱苦鑽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業績,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從而躍上了歷史的巔峰。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還有那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土,他於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唐英在他的《陶冶圖說》中更進一步明確地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發展過程中,為景瓷作出突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沒。他在景德鎮督陶15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駕陶民頭上,而以「民」虛心向陶民學習,與工匠打成一片。到鎮之初,於制瓷一無所知,就杜門謝客,悉心鑽研陶務,與工匠同食息三年,終於變外行為內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種知識,並身體力行,與瓷工們一起從事工藝鑽研。同時,對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特別是《陶冶圖說》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藝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重要文獻。他督陶時的瓷器產品世稱「唐窯」,其製造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藍清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廠窯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詩文收集成冊,名為《陶人心語》,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還有幾位督陶官,對景德鎮制瓷器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從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臧應選,該時期出產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產品諸色俱備,尤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鮮紅色更為著名。清康熙年間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權,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他熱心於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窯紅(也叫寶石紅)的燒製成功,還有素三彩等。年羹堯於雍正四年來景德鎮兼管御窯廠窯務,此後十年官窯所產瓷器稱為「年窯」,釉色發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還有「雨過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外國圖家也曾為景德鎮瓷業作出貢獻,他的中國名字叫郎世寧,義大利人,1715年作為傳教土來到中國,並被招進宮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他曾在景德鎮為宮廷創作了大量的瓷板壁書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結合繪現風格給後人有較大影響。
隨著歲月的更迭,世事的變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美術方面,隨著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追求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之後,汪曉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顏料繪瓷,大大擴大了色彩領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會,切磋陶瓷美術,研討裝飾書藝,被稱作「珠山八友」。這些文人藝友當時都有較高技藝和聲望,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名噪海內外,把景德鎮的粉彩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
中國是最先發明瓷器的國家,因此外國人把我們稱作「瓷器之國」,英語中「CHINA」既名瓷器,又稱中國。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蔣祈在《陶記》中說:「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瓷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唐以後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用瓷器作交易主要產地就是景德鎮。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於南渡口宋時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殘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哇的「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山有起伏,花有榮枯,盡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的。為什麼能這樣呢?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水土宜陶」,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景瓷生產發展的先決因素。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內山巒起伏,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附近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優質原料,全世界此類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內河道縱橫,東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匯集昌江,然後自北向南流經市區,通向鄱陽湖往入長江。這樣就從氣溫、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運輸上,全面為燒制瓷器解決了問題,促進了景瓷的發展。由於制瓷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技術全面而高超。工藝分工精細,所謂「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窯爐經不斷改造,燒成質量越來越好。同時,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鎮,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鈞等名窯的工匠逃到景德鎮;其後元兵南進,南宋滅亡,各地瓷窯被破壞,很多技術工匠又逃到集到這里來。這樣,景德鎮在自已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又不斷吸引外來技藝,相得益彰,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藝之大成,促使產量、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品種的豐富多彩。
景德鎮的人口組成被稱為「五方錯親」指的是以景德鎮為中心周圍的都昌、樂平、祁門、波陽、撫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饒等府縣的農村閑散勞動力匯聚到景德鎮謀生,形成了「五府十八幫」的盛況。這些地區的人員為景德鎮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也是促使景瓷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唐宋之後,景德鎮瓷器由於產量、質量不斷提高,名聲越來越大,不僅市場擴大,而且引起皇家的重視和索取,「且貢於朝」,並在景德鎮長期設置御器廠,將大量皇室資金投到景德鎮。這樣就從市場瓷商和皇室兩個方面為景德鎮制瓷提供了資金來源。更重要是景德鎮瓷器揚名世界,大批瓷器銷往國外,獲得大量國外貨幣。由於資金較充足,使景德鎮瓷器得以不斷生產、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優越自然條件,制瓷技藝高超,人才勞力充足,資金來源豐富,是促使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斷的幾個重要原因。
『貳』 景德鎮哪兒有賣仿古瓷器的
買仿古就到火車站那裡的樊家井仿古村。
其他什麼地方的都是浮雲。
『叄』 誰知到景德鎮陶瓷的資料
景德鎮地區的制陶業「始於漢世」(東漢,公元25-220年),此時的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邇俗粗用」,並不遠銷。因此,影響所及,極為有限。
景德鎮地區「水土宜陶,陳(陳代公元557-589)以來土人多業此,鎮陶自陳代以來名天下。」東晉(公元317-420年)時人趙概對景德鎮陶瓷的釉胎配製,成型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由陶至瓷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制瓷師主」,立廟奉祀。南北朝時,陳至德年元年,京城興建宮殿,陳後主詔新平鎮燒制瓷礎進御;隋(公元581-618年)大業中,新平鎮製成「獅象大獸兩座,奉於顯仁宮」,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鎮陶瓷已開始名揚天下。「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稱假玉器」,「鎮鍾秀里人陶民所燒造」,「陶玉攜瓷入關中,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揚天下」,「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潤如玉,為東山裡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頒布甚廣,有十八處之多,尤其是延續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窯址,規模最大,影響甚遠。這些窯址都燒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調偏灰,白的色調純正。而且,白瓷胎質細密,透光度較好,其燒成溫度已達1150-1200℃,孔隙度為0.8%,胎體白度達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盤、碗、壺、盒、水盂等,以盤碗為主。這說明,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她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宋代青白瓷的製作,對於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志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於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顏色釉的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於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並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須,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製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以成化閗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空前的絕作。創於成化時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閗彩工藝,開創了我國彩瓷的新時代。成化時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種,多者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徵又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絢麗,給人以爭奇斗艷,美不勝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在成化閗彩的基礎上創出了青花五彩,改變以閗彩中僅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構成整個圖案的一種顏色,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於一樣的地位而沒有主從之分,這就大大豐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現力,呈現出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以及釉下藍色為主突出紅色的局面,嘉靖、萬曆彩瓷也就以圖案花紋滿窯,色彩濃艷深翠而行於世。明代彩瓷還有白地綠彩、青花紅綠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較為出名。
明代景德鎮的高溫單色釉(燒出溫度在1200℃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發展。白瓷的製作,明代各朝都有燒造,各臻其妙。永樂的潔白甜凈;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嘉靖的純凈無雜;萬曆的透亮明快;無不使人嘆服稱奇,爽心悅目。明代單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還有永樂、宣德的紅釉和藍釉,以及成化孔雀綠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黃釉。明永樂時的鮮紅器亦稱「祭紅」,釉厚如脂,光瑩鮮艷,有「永樂之寶」之譽,贏得「永器鮮紅最貴」的評價。宣德年間的寶石紅釉又比永樂鮮紅釉更勝一籌,釉汁晶瑩似紅寶石,胎質細膩堅致,極其名貴。明代的藍釉瓷器,在宣德時燒造較多,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鎮制瓷業,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產品造型、裝飾技法、還是裝飾題材、裝飾風格,都達到了「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的極度繁榮境界,制瓷技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時的景德鎮「延袤十餘里,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萬,藉此食者甚眾,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語》),「利通數十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與明代一樣,清代也是官窯民窯並存共榮,並且均有名窯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窯廠,名窯輩出,創新層出不窮。康熙年間著名的官窯有「臧窯」、「郎窯」。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陶官臧應選所造。臧窯的主要成就是單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紅均極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艷麗純凈,瑩澈明亮,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譽,別具風格而「獨步本朝」,尤其是民窯青花更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個轉折點,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佔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隨著色彩的增多,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紅、霽紅等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鮮艷富麗,光澤透澈明亮。郎窯,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生產的瓷器。郎窯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傑出成就,是仿製明宣德祭紅釉而創制的以郎窯紅為代表的顏色釉,郎窯紅,「華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艷的色澤,猶如凝結的牛血一般鮮紅(故也稱其為牛血紅),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開片,既象玻璃般光澤鮮艷奪目,又象紅寶石一樣瑰麗,極為名貴,為歷代珍品。康熙時還曾燒制出與郎窯紅齊名的色調淡雅的缸豆紅,也稱美人醉;用詩「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形容它極為貼切。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於康熙朝始創的粉彩,到雍正年間獲得空前的發展,並且有「清一代,以此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摻入,加上國畫沒骨法渲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書畫的陰陽、濃淡、深淺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燒成溫度較古彩低,色彩對比比較和諧;因而顯得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絢爛雅麗,形象逼真,構圖文雅雋秀,所謂「鮮嬌奪目,工緻殊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而又以瓷器藝術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窯,成就輝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歲之身協理窯務,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質、釉面、器型、品種、工藝手法、裝飾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繪,無論仿古,無論創新,無不登峰造極。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述:「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金。又仿效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種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窯至此,集大成矣!」。從乾隆中期開始,景德鎮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趨衰落,道光以後,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景德鎮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故乾隆一朝,為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飲流齋說瓷》。
清末和民國時期,戰爭不斷,景德鎮陶瓷走下坡路。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景德鎮十大瓷廠。
景德鎮市人民瓷廠,1956年由公私合營的華光、群益、光大三個瓷廠合並而成,稱「景德鎮第三瓷廠」,1957年更名新平瓷廠,1969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鎮解放後第一家國營企業;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原名工藝美術瓷廠,建於1960年,1972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紅星瓷廠,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紅旗瓷廠,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為民瓷廠,1965年建成投產,原名高級美術瓷廠,1966年改現名;
景德鎮市宇宙瓷廠,原為建國瓷廠第一分廠,建於1954年,1958年與第十三陶瓷手工業合作社和第四瓷廠後改現名;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資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營,1956年稱第一瓷廠,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廠的一部分並入,改稱現名;
景德鎮市光明瓷廠,1961年由紅旗瓷廠一部分劃出成立;
景德鎮市景興瓷廠,1961年由華電瓷廠的幾個分廠和國光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新華瓷廠,原屬新平瓷廠(今人民瓷廠)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鎮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廠 華風瓷廠。 {景德鎮市華風瓷廠,1978年籌建,1985年投產}。
自90年代開始十大瓷廠和華風瓷廠因經營不善陸續停產。
『肆』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景德鎮一些名家的瓷器作品
如果你在上海的話,想在上海本地買一些景德鎮的名家作品也是可以找到相應店商的,就看裡面有沒有你自己喜歡,同時能夠接受其價位的作品了!
但是名人名作這個水也比較深,建議你有空還是先來景德鎮逛逛,了解下,畢竟景德鎮是它的源頭,另外從理性角度藝術品需要你自己從感性到理性,呵呵!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希望能幫到你!還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話,直接補充問題!
『伍』 有誰知道景德鎮哪裡有仿古瓷器已經做舊比較逼真的,我聽說有個市場價格較合理,還請來個地址越詳細越好
御窯廠內邊,黃雲鵬大師的作品,或者在蓮社北路內邊看看。
『陸』 江西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是從哪個朝代傳下來的
景德鎮不僅出現了龍窯、馬蹄窯、葫蘆窯、景德鎮窯等主要窯型,還出現了窯、彩色窯、等窯型。因為貫穿景德鎮陶瓷歷史的窯型仍然是主要的窯型。
全世界都想知道的江西景德鎮陶瓷歷史的演變過程!
『柒』 在景德鎮怎麼買仿古瓷
推薦你去休閑廣場附近的陶瓷大世界,一般的價格不會太高,因為那邊是陶瓷商鋪的集中地,但是你去買的時候,很多本地人都會忽悠你呀。你千萬不要因為盒子上面打著某某藝術家的名號,某某研究中心的證書等等,就以高價來買,因為他們很多陶瓷的盒子上面都會這樣標著,你最好能夠找到本地人帶你一起去,如果你沒有本地的朋友,那你就裝得老道一點,盡量多挑一點毛病,挑的越多價格就會對你有優勢,如果賣家告訴你,這個是釉里紅,或者白瓷等等,你就跟他說,這個釉里紅明顯顏色不對,成色不好,等等,瓶品做的太糙,等等,因為現在陶瓷生意競爭也大,所以你盡量的多挑,會對你的價格有好處!
一般的景德鎮餐具價格在一百元以下,工藝類的都是在5百以下,那種大的裝飾性的花瓶都是在6百塊錢一對,價格都不算太貴,但是你就要做到厚著臉皮去砍價,千萬別害羞
景德鎮體驗學習燒制陶瓷的班,你就去瑤里看一下,那邊的高嶺的發源地,我也去過,有很多古代做陶瓷的東西,非常的有古韻古味,很適合 你!
『捌』 景德鎮仿古瓷誰家做得好
高仿的去佳洋陶瓷買,那裡應該來說比較專業。如果要圖便宜去樊家井,那裡的全是小作坊生產,做的仿古瓷在工藝上良莠不齊,有的仿得比較到位,有的形似神非,更有的仿得面目全非四不像。就得看你自己對古瓷的知識的積累程度和眼光了。一般來講仿古瓷畢竟是仿的,即使圖案或者釉料的發色仿得再到位,但仍是新瓷器,所以在光澤和亮度上會露出破綻,行話叫「火氣」。這時還需要尋訪「做舊」的手藝人打磨一番或者用氫氟酸等化學葯品進行仿舊。那樣的話更像老貨。說句題外話,如果要投資瓷器的話,建議不要買仿古的,沒有什麼升值空間,頂多就是蒙人。可以收藏一些陶瓷名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就像名人字畫一樣具有一定的升值潛力和空間。當然,投資有風險,需要投資者具備一雙慧眼。
『玖』 我想去景德鎮定做陶瓷,仿古瓷,仿各大朝代的一些窯系代表作,不知道哪裡可以價錢什麼的怎麼樣
你到了景德鎮直接打的去---老廠
哪裡有您想要的,用您自己的眼睛來看
至於價錢什麼,這當然要看您仿的工藝是否精緻一類的,至於您說的精品這個就更要您當面和老闆談了
您肯定要自己來一趟去老廠那看一下,那裡有很多做仿古的私人作坊,您去看覺得哪家手藝好,就跟老闆約著談一下就好了,現在競爭大,您會很受歡迎的!
希望我的問題對您有幫助!
『拾』 景德鎮陶瓷哪兒買好
景德鎮買瓷器可以去很多地方買,比如去廣場、國貿。或者去景德鎮陶瓷大市場(位於西客站)去其中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你眼花繚亂。
根據它的器形,發色,釉的厚薄,胎的粗細,以及窯口等各方面判斷。喜歡一件東西,想要研究這件東西,首先你要熟讀這件東西所在時期的歷史,這樣才能更利於你研究這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