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胃經的准確位置在哪
1、胃經的准確位置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穴),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穴),向下沿鼻外側(承泣穴、四白穴),進入上齒槽中(巨髎穴),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穴)環繞口唇(會人中穴),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穴)。
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穴),再沿下頜角(頰車穴),上耳前(下關穴),經顴弓上(會上關穴、懸厘穴、頷厭穴),沿發際(頭維穴),至額顱中部(會神庭穴)。
2、人體足陽明胃經圖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穴),沿喉嚨(水突穴、氣舍穴,一說會大椎穴),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穴、中脘穴),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❷ 胃經在哪裡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厲兌穴,非常長的經脈,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
胃經的准確位置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穴),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穴),向下沿鼻外側(承泣穴、四白穴),進入上齒槽中(巨髎穴),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穴)環繞口唇(會人中穴),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穴);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穴),再沿下頜角(頰車穴),上耳前(下關穴),經顴弓上(會上關穴、懸厘穴、頷厭穴),沿發際(頭維穴),至額顱中部(會神庭穴)。
人體足陽明胃經圖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穴),沿喉嚨(水突穴、氣舍穴,一說會大椎穴),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穴、中脘穴),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沖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沖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❸ 胃經穴,在哪
胃經穴不是一個穴位!是一條穴位經線,從頭到足,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分布於頭面、前胸、頸、腿部、足背部,左右各45個穴位你看看這個圖就知道了
❹ 胃經的主要穴位在哪
胃經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胃經的循行路線如圖所示。
每天上午7點到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可適當的敲敲胃經,不僅可促消化,而且有利於營養成份的吸收及體內毒素的排泄,有助於減肥。
❺ 人的胃經穴在哪裡啊~請截個圖
胃經 足陽明胃經的簡稱。本經共有45個穴位,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和頭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末穴厲兌。本經腧穴可治療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鼻衄,牙痛,口眼渦斜,咽喉腫痛,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疼痛等。
❻ 胃經在哪裡,求照片。
您好 胃經走向是這樣的。祝福你
❼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7)胃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❽ 請問胃經在哪呢
胃經是指中醫所說的一個經脈,人體
有十二經脈,胃經是其中之一。至於它的位置,具體說是循行位置,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也不是固定的一片,而是有循走路線,具體的路線為: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交會(睛明),向下沿鼻柱外側(承泣),入上齒齦內,回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向下在頦唇溝承漿穴(屬任脈)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本經脈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過橫膈,屬胃,絡脾。
缺盆部直行的脈: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氣沖)穴。
胃下口支脈: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足跗部支脈: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這個看不懂的話,最好是找個穴位和經脈掛圖,一目瞭然。
❾ 胃經的位置在哪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額前。胃經主治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 口渴,咽喉腫痛,胸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胃腸病和頭面,目鼻口齒和精神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證。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❿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