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經》所說的心是什麼
吳泥墨六尺對開書法作品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顧名思義是在說「心」,包括講真心、妄心、眾生心、菩薩心和佛心。
《心經》籍以敘說如來藏真心境界,講了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非一非異相互依存之關系。如《入楞伽經》佛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如來藏因緣所生之七轉識妄心,以及蘊處界諸法,皆是緣起緣滅,因緣和合無常變異,無有真實不壞自性,故名「緣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夠離開真實如來藏而言。真實心雖無形無色、法相猶如虛空,但?無始以來恆常不滅,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種,因法相為空稱為「空性」,也叫「空性心」。由於「妄心」與「真心」的合和運作,其法相都不為色法,難以區分出來,因此眾生與大乘根性之外餘人亦難以信受此實相之法。是故佛在《勝?經》說:「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凈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一切眾生都有自性清凈心,這個清凈心本然具在原本清凈,可是這個自性清凈心又是有污染的,含藏了被七識心污染的種子,這也就是《心經》上所說真心與妄心不一不異的關系。
《心經》是佛法之中般若諸經的精華,所有言說語句皆以圍繞法界實相心第八識而說,依般若智慧講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據實相心而說解脫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時也是在說禪宗學人由證悟如來藏心、眼見佛性直至過牢關而證得有餘涅磐的種種境界。《心經》所論述的解脫道並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現觀十八界和五蘊的虛妄而斷我見我執,取證聲聞緣覺的解脫果,證得無余涅磐出離三界的輪回。乃是以證得自心如來藏後,現觀十八界、五蘊之虛妄不實,依大乘無我之觀行,證知一切法界體性實相的智慧,獲得分證解脫或滿證解脫的功德受用,最終成就究竟佛菩提果。
《心經》以菩薩所證得第八識的總相智之根本無分別智,來說般若別相智——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當你依真見道的根本無分別智深入觀行,且越觀越深之時,即謂「行深般若蜜多」,現前觀察五蘊的一切法皆由如來藏所生,觀到真心與妄心不一不異和合運作,因此如實體會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境界;菩薩不但能像阿羅漢一樣現觀五蘊的緣起性空,並且能夠親證五蘊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識如來藏,轉依?的清凈體性,並且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逐漸轉變七識心自身,將我見、我執、三界的貪愛斷除成為菩薩阿羅漢,與此同時心無掛礙無所畏懼盡未來際常住世間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這亦是《心經》中所說「遠離顛倒夢想」的菩薩心,也是涵蓋解脫道的佛菩提道的修行。
佛法宗旨涵蓋解脫道和菩提道所修證的三乘菩提,以其出世間的智慧而有別於世間一切宗教。有人認為燒香拜佛、吃素行善就是修行,其實與般若智慧無關。吃素行善乃是積累今世或未來世親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佛教所講的解脫即是依般若智慧修行,從而達到身心的究竟解脫;如同章太炎所說「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教的理論,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佛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楞嚴經》雲;「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一切有情眾生之所以沉淪六道,皆是因為「我」之意識和末那識妄心不明實相,以虛妄影相為真實法而攀緣三界五欲,因此產生未來世再生後有的種子,所以佛告訴我們「生因識有」。佛子欲滅輪回之因和無明之煩惱所知障,必須從斷除色身對五蘊的執著、對世間萬法的貪欲入手,以證知實相心為入道之門,如若離了真心而學習佛法,猶如「煮沙成飯」終不可得。禪宗五祖大師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如何才能證得真心實相呢?最為重要的莫過於聽聞熏習了義佛法的正知正見,聽從善知識的引導,信受佛說之如來藏真心,找到一個真正的入門方法。而當我們悟明真心見到自性之時,對照佛經即會倍感《心經》的親切,《心經》所講如來藏心、眾生心不一不異和合運作的親切,即會明白不僅《心經》是在講真心實相,《金剛經》、《楞嚴經》等無數了義經典都不離此,因此我們會於如來藏總相智上通達無礙,亦可為進一步證得與修學般若的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打下基礎。
《心經》最終是在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不生不滅、無苦無樂、不分別諸法的空性如來藏心才是每一眾生的真心,它的體性永遠都是清凈圓滿、無智亦無得,欲求佛道皆須從證知法界實相——觀自在心開始,依般若智慧證得人無我與法無我,直至圓滿究竟菩提,此即為《心經》旨意。
本文《心經》所有圖片均來自:淳道字畫網
2. 疫情時期,隔離在家可以干什麼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疫情隔離在家,我們可以做哪些對自己有益的事?就我而言肯定囊括這些方面:好好陪家人、看書、學習技能、開創工作。
1、好好陪家人,珍惜相守的時光。雖然走親戚串門、朋友聚會這些春節固定項目取消了,但因宅得福,和家人相守的時光蹭蹭地多了起來。一年365天,自家人靜靜相守的日子太少。跟父母住的,多陪老人家嘮嘮嗑。和愛人孩子宅在一起,大眼瞪小眼,一瞪好幾天,多幸福。調節一下相處的節奏,再忙起來,更有勁頭。總之,相守不怕悶,十天不嫌長。
4、開創工作。天下沒有永不結束的宅。就像主席昨天說的,「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戰斗正酣,艱巨依然,但也勝利可期。當宅成為很多人參與戰斗的方式,一些新的、將來或可長期實現的社會交流方式、工作方式、互助方式、社會治理方式,也在悄然嘗試、孕育。總之,這場宅,有啟發。
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掛在佛台作背景嗎
可以的。心經有凈化心靈,安神定氣的作用,可以掛在家裡,也可以掛於佛台。
經咒真言,皆為佛菩薩加持。這和家裡擺放佛菩薩像是一樣的,掛放在家裡也是增加我們信仰信心的一種方便法門。不過若放在家裡,切記為了保持恭敬心和對佛菩薩的敬仰,有三個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愛)、廚房(有油煙污濁)、廁所(臭氣污穢),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廳和書房,也有人放在玄關等處,都是可以的。
4. 金剛經桌面,誰有。其他經文也行。
《金剛經》桌面我是沒有,由於經文太長了,但《心經》和《大悲咒》我的有的。但這里只能發一幅圖片《心經》,如有需要其他桌面圖片可以聯系我。
阿彌陀佛,晚鍾合十!
5. 心經是什麼意思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
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多,定也。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
經,徑也。當初,有位善於觀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進入深層思考。他發現:「眾生以自我立場,評斷現前情境的好壞順逆,心生愛憎分別,痛苦煩惱便因而產生了!」
(5)心經桌面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部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美國漢梵佛經譯者PINE 2004)。
英國佛經譯者Edward Conze (2000)認為這篇經書屬於般若波羅蜜教派發展四階段的第三階段時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6. 心經和金剛經有什麼區別
心經,即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與金剛經的區別如下:
一、字數不同
心經:心經的字數為260字。
金剛經:金剛經的首譯字數為5040字。
二、來源不同
心經: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
金剛經:金剛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首譯時間為公元402年。
三、宗教地位不同
心經:心經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
金剛經:金剛經是初期般若系大乘經。
7. 心經石雕文化牆
心經一般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把心經和石雕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體現形式。
具體如下圖,希望能幫到你。
8. 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壁紙 1440*90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來就是梵文的,玄奘等大師將其翻譯。梵文的念誦起來應該更有味,但中文的容易理解,而且念多了感覺還是挺順的。自己感覺心經是脫離語言的束縛的一種純粹的東西,用心理解就好。
希望能幫到你
9. 誰有以《心經》全文為背景的桌面背景啊要整體看來淡雅、清新的。 謝謝幫助!
心經
10. 心經與金剛經區別與聯系
心經和金剛經的區別就是文化表達觀點的不同,金剛經的思想概括為一起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的思想則概括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根本區別。具體如下:
1、《心經》是專為小乘法而設的大乘解說,在「空」下將諸佛法如何劃為等值,是《心經》的中心思想。《金剛經》則將各經文內容中的「本生」和「喻言」等故事、術語、名相,加以哲理意義的背景提示,從而將婆羅門非邏輯的舊文化,從佛教大小乘法中活生生的剝離出來。
2、《金剛經》與《心經》不同,它已不是研討劃等值的學說,而是專於劃出不等值的學說,但是這些不同亦是邏輯互通互證的。
3、《心經》和《金剛經》的聯系,它們都是以人的角度觀三千大千世界,再回歸到人自己內心的念頭,最後發覺一切相原來都是自己的念頭所生,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是善良的,那你就覺得外面的世界也是善良的;如果你覺得外面的世界是惡意的,你也將變得凶惡。
(10)心經桌面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心經》和《金剛經》的要義是讓我們知道:要承認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但又是變化無常的,從至微的原子到至宏的宇宙,也都是變化莫測的,永遠抓不到也得不到。
2、只能反觀內心,除去自己過多的慾念,慢慢地修行自己的內心到完完全全沒有一絲念頭同時讓身體自己完完全全順應大自然變化的境界, 即般若波羅蜜境界,這就是佛。
3、心經簡單來說,講的是四念處:身、受、心、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是一個可以實際練習的禪修方法,也叫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