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蘇幕遮的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問候語精選動態圖片 2024-11-17 10:38:43
中國美女泳裝圖片大全 2024-11-17 10:28:48

蘇幕遮的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9 02:42:49

『壹』 蘇幕遮的寫作背景 有什麼寫作特點

首先聲明蘇幕遮是詞牌名,有很多人寫過,最著名有
蘇幕遮
作者: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夢留人醉3。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黯鄉魂:黯,沮喪愁苦;黯鄉魂指思鄉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纏不休。旅思,羈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里是節拍上的停頓。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吒風雲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寫羈旅思鄉之感。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後,"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徵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下片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quot;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片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片的寫景轉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片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穠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

蘇幕遮

作者:周邦彥

燎沉香1,消溽暑2。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3。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4,久作長安旅5。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6。

全部注釋

1.沉香:一種名貴香料,置水中則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惡氣。

2.溽暑:潮濕的暑氣。沈約《休沐寄懷》詩:"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

3.風荷舉:司空圖《王官二首》詩:"風荷似醉和花舞,沙鳥無情伴客閑。"

4.吳門:古吳縣城亦稱吳門,即今之江蘇蘇州,此處以吳門泛指江南一帶。周邦彥乃浙江錢塘人。

5.長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後世每借指京都。詞中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

6.芙蓉浦:有溪澗可通地荷花塘。唐張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詩:"折桂芙蓉浦,吹蕭明月灣。"

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蘇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是清真詞中少數的例外。此詞作於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間,當時周邦彥久客京師,從入都到為太學生到任太學正,處於人生上升階段。詞以寫雨後風荷為中心,引入故鄉歸夢,表達思鄉之情,意思比較單純。

上片先寫室內燎香消暑,繼寫屋檐鳥雀呼晴,再寫室外風荷搖擺,詞境活潑清新,結構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詞中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園,風荷凌舉的景象聯想到相似的故鄉吳門的五月的風物,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盡致。

『貳』 范仲淹 蘇幕遮的寫作背景

1、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
2、原文
(北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3、譯文
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綿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蒼翠寒煙。群山映斜陽藍天連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在好夢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4、簡析
《蘇幕遮·碧雲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以及中學語文教科書。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此詞上片著重寫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其主要特點在於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的愁思,聲情並茂,意境宏深,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

『叄』 范仲淹《蘇幕遮》的寫作背景

1、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

2、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3、釋義

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4、朝代

北宋

(3)蘇幕遮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一、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此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

全詞低回宛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著重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重在抒情,直抒胸臆,聲情並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於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的愁思,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後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後有隙,遂協同內侍閻文應、范諷等人,力主廢後。消息傳出,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廢後不合適,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因呂夷簡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諫章疏,疏入內廷,不得奏。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段少連等十餘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仁宗不見,派呂夷簡出來解釋。范仲淹等與之當庭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無以為對。

第二天,范仲淹與眾人商議,打算早朝之後,將百官留下,再次與宰相諫爭。一行人剛走到待漏院,朝廷詔書下達,外放范仲淹為睦州知州,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河陽簽判富弼上書仁宗,建議詔還范仲淹入京,以開言路,未得批復。

『肆』 范仲淹的《蘇幕遮》

bhvxuagdbcsjch《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範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注釋]

①此調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賞析]

這首詞抒寫思鄉之情、羈旅之思,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後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化用。「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的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在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一句,又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點出所狀者乃薄暮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芳草」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直接托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一詞,強調舍此而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除了。「明月樓高」一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不由得發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之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真情流溢、大筆振迅的千古名篇。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片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片的寫景轉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片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jkkkkkk

『伍』 周邦彥的<蘇幕遮> 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間,當時周邦彥久客京師,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處於人生上升階段。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

原文:

蘇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

焚燒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竊竊私語。初出的陽光曬幹了荷葉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微風吹過,荷葉一團團地舞動起來。

想到那遙遠的故鄉,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帶,卻長久地客居長安。又到五月,不知家鄉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夢中,我劃著一葉小舟,又闖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5)蘇幕遮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蘇幕遮》賞析

讀書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選擇,一旦踏入仕途,便遊宦四方,長期遠離家鄉,難免不思念故鄉的親人與風物,因此,思鄉成為古代詩詞中的永恆主題,最能引發天涯遊子的共鳴。

思鄉的情懷往往藉助作家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故鄉景物來表達,周邦彥的這首《蘇幕遮》正如此,它以荷為媒介,表達對故鄉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詞上片描寫盛夏早晨的風景:詞人一早醒來,便嗅到昨夜點燃的沉香依舊彌漫在空氣中,令人煩悶的暑熱也已退去。窗外傳來鳥兒嘰嘰喳喳的歡叫聲,據說鳥鳴聲能預測晴雨,莫非天已放晴?

詞人抬頭朝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才微微放亮,鳥雀在屋檐上跳來跳去,晃動著頭腦爭噪不停,似乎也在為雨後新晴而喜悅。盛夏酷暑時節,難得有這樣一個清爽的早晨,詞人漫步荷塘邊,只見荷葉上的雨珠在朝陽下漸漸變干,看上去更加碧綠凈潔,一張張圓圓的荷葉鋪滿水面。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葉間,微風吹過,微微顫動著更顯豐姿綽約。「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被譽為寫荷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此語「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幾筆,將荷的搖曳多姿、神清骨秀寫盡,營造出一種清新恬靜的境界,

下片轉入思鄉的愁懷與回憶。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詞人的鄉愁:故鄉遙遙,就在那蓮葉田田的江南,羈旅京師已經很久,何時才能歸去?汴京(今河南開封)的荷塘喚起了詞人的思鄉濃情,思緒飛回故鄉,不知兒時的玩伴是否還記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

多少次夢回故鄉,依然是劃著輕巧的小船駛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聞名天下,楊萬里曾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詞人生長於斯,他對荷花的記憶是與童年的水鄉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京城夏日雨後荷塘的景緻牽動了詞人對故鄉最親切的回憶,荷花成了詞人思鄉的媒介,同時將這首詞的上下片聯成一氣,成為一篇寫荷絕唱。

這首詞天然真美,不事雕飾,它以質朴無華的語言,准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風神與詞人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風韻,這在周邦彥以雕飾取勝的詞作中當為別具一格之作,詞人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鄉「天然去雕飾」的荷花所賦予。

『陸』 誰可以詳細的給出《蘇幕遮》的寫作背景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摟 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蘇幕遮》詞,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當時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在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肅颯之際,將士們不禁思親念鄉,於是有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絕唱。該詞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抒情。 上片大略雲:秋天到來時,天高雲談,碧空澄澈,落葉枯黃,萎積滿地,寒涼浸透河水,水面騰起涼絲絲的薄霧。黃葉滿山襯著斜陽,一齊倒映於河水 之中;枯幹了的離離野草,鋪向看不見的天邊。這實在是一幅肅諷悲涼的秋 來塞外景物圖。「夕陽」與「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來、生氣漸弱的意象極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無感情,但在僅靠野草點綴的荒原上,卻令人無限依戀。這一來是因為芳草鋪向斜陽之外的遠方,直接溝通內地家鄉;二來是因草枯了,明年還會綠,人卻一年年老去,誰知下一次春草萌發時,徵人是否 還能看得見呢?李賀詩雲「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恆的自然界與短暫的人生,怎能不引發人們深深的感慨? 下片大略雲:塞上秋景一片凄涼,不由得徵人鄉思纏綿,心緒黯然,憶別念新,長夜難寐,只要一合上眼皮,便夢見與家人團聚。夜半夢醒,格外凄苦。 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樓高望遠,還是不要登高縱目、觀賞月色吧; 還是借酒消愁,來排遣這漫長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觸動心中的離愁,化作點點相思之淚,幽幽地滴落胸前。這實在是典型的遊子秋思意緒。「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強烈的刺激而覺消沉悲切。 「旅思」,即在外作客的惆悵。「思」,意念。「黯鄉魂」與「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種心緒的兩個方面:懷鄉思親,令人心魂不安;傷別念遠,令人憂思悵惘。「黯鄉魂」,是對內地的懷想;「追旅思」,是對邊愁的體味。 不過,此詞不是普通的遊子秋思之作,而是邊關統帥寫的徵人思家之作。 張惠言雲:「此去國之情。」許昂霄亦雲:「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 語。」從感情基調來說,屬纏綿「柔情」、兒女風情,是凄切而非悲壯。繼昌雲:「希文宋一代名臣,詞筆婉麗乃爾,比之宋廣平賦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頭巾氣重,無與風雅也。」這本是允洽的評論,有人卻格於作者身份,硬要予以分辨,認為其中是關系軍國的嚴肅感情。「按文正一生,並非懷土之士,所為鄉魂旅思以及愁腸思淚等語,似沾沾作兒女想,何也?觀前闋可以想見其寄託。開首四句,不過借秋色蒼茫以隱抒其憂國之 思;『山映斜陽,三句,隱隱見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闋因心之憂愁,不自聊賴,始動其鄉魂旅思,而夢 不安枕,酒皆化淚矣。其實憂愁非為思家也。文正當宋仁宗之時,揚厲中外, 身肩一國之安危,雖其時不無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憂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矣。」這一說法,論者多不以為然。 詞中抒的是什麼情,固然須辨別清楚,它是怎樣抒情的,更是重要的問題。汪中評論說:「此詞目觸秋色,牽引一片相思之作也。全詞結構正如鄒祗謨所雲: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所謂麗語即柔語也,以秋景寫秋心。」 所謂「以秋景寫秋心」,講的正是本詞的藝術特色,即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情與景的關系,歷來是我國文論的基本問題,《禮記·樂記》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劉勰《文心雕龍》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問題,提出「應物斯感」、 「情以物遷」的論點,即人的主觀感情系由對客觀事物的反應產生的,也只有憑借外物才能表現出來。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所著《文鏡秘府》進一步提出了情思與景物須相諧合的見解,即「須景與意相兼」、「詩不可一向把理,皆須入 景,語始清味。……詩一向言意,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 相兼始好」。宋以後,對情與景的關系,認識更為深刻,范希文《對床夜話》提出「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及必須「化景物為情思」的見解;明人謝榛《四溟 詩話》更提出「情景孤不自成」之論:「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 ……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更明確提 出景語與情語的概念並述及其相互關系:「不能入景語,又何能情語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況 周頤《蕙風詞話》更明確提出情與景是一致的:「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則概括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 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氏所見,與汪中「所謂『麗語』即『柔語』也」 相同。此處之「麗語」,即婉麗的景語;「柔語」,即柔媚的情語。范仲淹正是藉助對秋色的描寫,真切地吐露了徵人的「旅思」之情。

『柒』 范仲淹蘇幕遮寫作背景

蘇幕遮》唐玄宗時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修:「『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後用為詞調。曲辭原為七言絕句體(如張說的《蘇摩遮》五首),以配合《渾脫舞》。《新唐書•宋務光傳》載呂元泰上唐中宗書曰:「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為《蘇莫遮》。」可見此曲流傳中國尚在唐玄宗之前。後衍為長短句。敦煌曲子詞中有《蘇莫遮》,雙調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體。《詞譜》卷十四謂「宋詞蓋因舊曲名另度新聲」,誤。此詞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三作「別恨」。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蘇幕遮·范仲淹
作者: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
碧藍的天空飄著縷縷白雲,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
1.黯鄉魂:黯,沮喪愁苦;黯鄉魂指思鄉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2.追旅思: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這里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思,心緒、情懷。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里是節拍上的停頓。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淚。
【賞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吒風雲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寫羈旅思鄉之感。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後,"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徵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上闋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天接水」。「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闋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闋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穠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闋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

『捌』 蘇幕遮的背景

  1. 寫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間,當時周邦彥久客京師,從入都到為太學生到任太學正,處於人生上升階段。

  2. 《蘇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詞人周邦彥創作的一首小令詞,主要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3. 譯文:

    細焚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鳥兒東張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幹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荷葉都挺出水面。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我故鄉的小時候的夥伴是否在想我,劃著一葉扁舟,在我的夢中來到了過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