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林芝美好生活風景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s如何把圖片對齊 2024-11-17 13:48:03
圖片私密空間在哪裡找 2024-11-17 13:46:31
微黨課ppt背景圖片 2024-11-17 13:45:48

林芝美好生活風景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8 17:54:03

A.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資料與圖片!!! 要快!!給加分哦!!

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有罕見的四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峽谷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等9個垂直自然帶,麋集了多種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整個峽谷地區冰川、絕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錯在一起,環境十分惡劣。許多地區至今仍無人涉足,堪稱「地球上最後的秘境」,是地質工作少有的空白區之一。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於2000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體規劃》中,西藏的有關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的動植物保護、地質地貌保護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劃,劃分了各個保護區域和保護物種,制定了完美的保護措施,擬議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萬人。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以其深度、寬度名列世界峽谷之首,更以其豐富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引起世界科學家的矚目,世界最大降水帶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

【發現與命名】

[編輯本段]

雅魯藏布江下游,江水繞行南迦巴瓦峰,峰迴路轉,作巨大馬蹄形轉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峽谷。1994年,中國科學家們對大峽谷進行了科學論證,以綜合的指標,確認雅魯藏布幹流上的這個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據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數據: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曾被列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1880米,長400公里)和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深3203米),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量齊觀。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全球為之轟動。

199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大峽谷的科學正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羅馬字母拼為YarlungZangboDaxiagu。

【旅遊指南】

[編輯本段]

交通:

先從拉薩乘坐班車到林芝,班車的首發時間為上午8:00,拉薩到林芝的八一鎮633公里,票價155元,然後從八一到排龍,之後,徒步由排龍到札曲游覽雅魯藏布江大轉彎和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再由札曲到排龍,途中可以訪問門巴族村落,欣賞原始森林,最後可以乘車由排龍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區的加查,途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風光。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遊小貼士

適宜的旅遊時間:5-10月

徒步區域氣候:林芝地處西藏南部,受亞熱帶及高寒帶等多種類型氣候影響,不同地帶的氣候也各異。錯高湖春天比較潮濕寒冷,夏天涼爽,秋天是最美麗的季節。

最佳徒步時間: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夠徒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時間,10月以後由於大雪,墨脫會封山至來年6月,無法進出。4月和10月是進入墨脫的最好季節,這兩個月里在大峽谷一帶雨水較少,無塌方、泥石流的危險。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進出墨脫的一些小路卻是危機四伏。

推薦線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六條路線可以選擇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峽谷徒步探險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以下路線行程介紹僅供您參考。)

第1條路線:米林縣派區—多雄拉—拿格—汗密—馬尼翁—背崩。這是一條傳統的大道,也是一條從喜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峽谷下遊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經三天時間,中間帶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過山口經拿格到汗密、馬尼翁則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帶,山路懸在陡崖上,十分險峻難行。歷年運輸發生事故皆在此處。從馬尼翁走過鋼架鐵索吊橋,到達對岸的背崩區,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條路線:從米林縣派區經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順江而下進入大峽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進入無人區,無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達白馬狗熊,沿江皆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國建立以前,傳統的通行是從白馬狗熊上山,離開峽谷經西興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條支溝直下,到達大峽谷,經進大拐彎後的江邊魯古村,過溜索到甘代(東岸),由甘代順而下經加熱薩區直奔墨脫。

第3條路線:從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遊河谷下行,三天的騾馬大道可直達大峽谷的頂端扎曲村,過新建的鐵索橋(原為溜索)至達波,離開大峽谷橫切過去,一路經原始森林和山樑,三天可到大峽谷拐彎下方的江邊八玉村,然後經魯古、甘代、加熱薩到墨脫。

第4條路線:從波密縣的古鄉渡過帕隆藏布江的古鄉湖,上山翻過隨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達大峽谷江邊的加熱薩區。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條路線:從波密縣扎木鎮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過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經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專用名,也稱為64道班、86道班,到達大峽谷畔的達木。這條線路經過多次修築,步行道比較好走,開山季節甚至可沿公路開汽車直達63公里一帶。順利的話,一般兩天時間可進入大峽谷到達墨脫。

第6條路線:從波密往東不遠到達興,過帕隆藏布江沿達興河上溯到源頭,由盤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過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經提琴到金珠區(格當),由金珠區往下過螞蟥山經達木到大峽谷江邊,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時間。

【科學考察】

[編輯本段]

大峽谷地區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區,因其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被科學家看作「打開地球歷史之門的鎖孔」。因此,大峽谷地區的地質調查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主力軍之一。1999年以來,先後承擔和完成了西藏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青藏鐵路沿線資源礦產基地調查評價、西南三江有色金屬基地調查評價項目中的部分子項目。其中在大峽谷地區開展的1:20萬波密幅、墨脫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被科學界稱作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發現之一。它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艱辛努力後驀然發現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間,眾多學科的中國科學家曾先後8次進入該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登山隊員組成的科學探險考察隊,歷時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懸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開展了異常艱辛的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獲取了大量科學資料,領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奇觀,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歷史壯舉。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關專家在大峽谷地區精確測繪了大峽谷的深度和谷底寬度,掌握了極為重要的實測數據。地質、水文、植物、昆蟲、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千種標本樣品,為大峽谷的資源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僅確認了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數量和位置,而且發現了大面積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蟲。

科學考察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山地,是「植物類型天然博物館」、「生物資源的基因寶庫」。同時,大峽谷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俯沖的東北擠角,地質現象多種多樣,堪稱罕見的「地質博物館」。

雅魯藏布大峽谷對世人有著神奇的魅力,獨特的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祖國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後,大峽谷地區的科學考察、資源勘測工作正式列入議事日程。1999年中國地調局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拉開了該地區大規模、深層次、全方位的資源大調查序幕。河南省地調院以其在西藏十餘年奮戰的良好信譽和高原工作經驗及雄厚的技術人才優勢,在眾多競標者中一舉奪魁,承擔了國家地質工作重大專項——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部位《1:20萬波密幅、墨脫縣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

河南地調院38名地質工作者組成的赴雅魯藏布大峽谷科考隊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後,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克服了許多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大峽谷全區進行了網格式全面考察。他們行程26000餘公里,完成測量面積7938平方公里,系統採集各類地球化學樣品2102件,測試分析化學元素達42種之多,獲得基本數據63252個,首次獲得了大峽谷地區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資料。這是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大峽谷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網格式、系統性地質大調查的國家級科學考察。

通過考察,新發現綜合地球化學異常98處,顯示出大峽谷地區具有極大的成礦潛力。利用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圈定了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結合帶的確切位置,科學地解釋了大峽谷的地質成因。並初步查明了大峽谷地區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為防治地方病,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制定大峽谷保護開發規劃提供了依據。

河南地質健兒在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的同時,還拍下了4000餘張大峽谷風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數十盤珍貴錄像資料,並從中篩選出精華部分,編輯出版了《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精美畫冊。畫冊真實記錄了地質科考隊員在大峽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峽谷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地質隊員特有的眼光從藝術角度對大峽谷地區的科考報告作了重要補充。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年輕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麗、壯觀的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與該地區地殼3百萬年來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質作用有關。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最新地質考察獲得的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幔上涌體可能是大峽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藏東南成為所謂「氣候啟動區」的原因,還可能是該地區生物緯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體為特徵的岩石圈物質和結構調整對地球外圈層長尺度制約作用在大峽谷地區有十分明顯的表現,因此這里是地球系統中層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實驗室。

高峰與拐彎峽谷的組合,在世界峽谷河流發育史上十分罕見,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奇觀。其實,大拐彎峽谷是由若干個拐彎相連組成的。峽谷北側的加拉白壘峰也是冰川發育的中心,其東坡列曲冰川是一條大型的山谷冰川,從雪線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峽谷水汽通道北行的當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北坡,有卡欽冰川,長達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來姑冰川,長達35公里。它們部是我國海洋性溫性冰川中較長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最低可以達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形成原因】

[編輯本段]

第四紀中,這里的山地發育過多次冰川作用,遺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墳冢,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環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積遺跡。在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條綠色通道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一雅魯藏布江河谷一直向東南方向伸展,雅魯藏布大峽谷就是這綠色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宛如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個綠色門戶,面向著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為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提供了一條天然的通道。

【氣候條件】

[編輯本段]

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帶,年降水量達4500一10070毫米;就是這條水氣通道使大峽谷積蓄了巨大的水能資源;就是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熱帶氣候帶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向北推移了五個緯度;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發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縮小了南北自然帶之間的明顯差異,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推動許多熱帶動、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促進了喜馬拉雅山脈南北生物的混合與交流這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為許多古生物物種提供了安全庇護,不至滅絕。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峽谷地區齊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帶分布,由高向低,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風雨林帶,宛如從極地到赤道或從我國東北來到海南島一樣。

高山雪線之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再向下便是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帶,繼續向下便是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進入低山、河谷是季風雨林帶。這里的季風雨林不同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它是在熱帶海洋性手風條件下形成的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雨林生態系統。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豐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縮影之地。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國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蘊藏的水力資源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位,單位面積水能的蘊藏量居世界之冠。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編輯本段]

大峽谷地區是西藏自治區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地區維管束植物約3500餘種,其中有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不下千種,具體可分為:葯用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等。特別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鵑,因為大峽谷的高山灌叢主要由常綠杜鵑組成。這一區域內有154種杜鵑,佔世界杜鵑總種數(約600種)的26%。

大峽谷地區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叢草甸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如皮毛動物水獺、石貂、雲豹、雪豹、青舢、白鼬,豹貓和小熊貓;葯用動物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銀環蛇、眼鏡王蛇;醫用動物獼猴;觀賞動物:長尾葉猴、棕頸犀鳥、紅胸角雉、紅腹角難、排陶鸚鵡、大緋胸鸚鵡、藍喉太陽鳥、火尾太陽鳥、紅嘴相思鳥、白腹錦雞、藏馬鳴、黑頸鶴、蟒蛇和羚羊等。由於遭到長期大量捕殺,許多已瀕於滅絕。

【環境特點】

[編輯本段]

大峽谷地區個同類型的自然帶,除海拔4200米林線以上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叢外,幾乎都被森林占據著,大然林區面積廣、森林資源豐富,僅次十中國東北和西南兩個林區,居全國第二位。

大峽谷有兩個基本特點:奇特的大拐彎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這兩大特點本身構成廠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觀,構成廠最有特點的生態旅遊資源。壯觀、奇特、雄偉、秀美、原始、自然、潔凈、環境獨特、資源豐富無與倫比。前者最好從空中來立體觀賞它,特別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壯觀和秀麗後者的水汽和熱量為大峽谷地區生態旅遊帶來山地齊全的垂直自然帶,生物的多樣性和季風型海洋性溫性冰川、高山湖泊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壯秀以及變化無窮獨特壯麗的萬千氣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該地區的地殼在近3百萬年以來的快速抬升,並與深部地質作用過程有關。利用裂變徑跡方法獲得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氣候證據表明大峽谷地區是一個「熱點」,推斷是有類似於地幔羽的熱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最近的地質考察獲得了完整的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最有意義的是,在上述退變高壓麻粒岩地體和兩大陸接合帶附近,沿著近東西向韌性構造帶,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鹼性雜岩-碳酸岩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鍾大賚(lài)等,1998)。侵入岩為岩筒、岩脈產狀,寬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鹼性雜岩脈體邊緣相或小規模岩筒中為角閃橄欖石岩,中央相為角閃金雲母橄欖輝石岩。金雲母、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礦物相,並能發現文石、霞石和橄欖石等。碳酸岩圍岩中出現強烈的地幔熱液蝕變或交代,在脈體的中央鑲有結晶的塊狀碳酸岩。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雲母、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等。還發現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別意義的、過去已有報道的礦物星葉石。這樣的岩石組合通常來自地幔,多是響應軟流圈的上涌和熱力作用、岩石圈減薄中地幔岩石發生減壓增溫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體結晶分異作用晚期階段的產物,碳酸岩與超基性鹼性雜岩成分和礦物的含量呈過渡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地質推斷它們的形成時限很年輕,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證明是5-8百萬年以來形成的。這套岩石組合的發現為論證大峽谷的形成是由於該地區存在地幔上涌體而引起的熱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學證據。因此,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與峽谷形成相關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體或地幔熱點作用的結果,引起岩石圈的減薄和類似的岩漿作用,相應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峽谷。

B. 三月初適合去國內哪裡旅遊

一、六安 六安是位於安徽的西部,這里是大別山區的主要城市,六安依託大別山打造的九十里山水畫廊風光非常美 九十里山水畫廊是六安至毛坦廠路為主線,全長約九十華里,很多風景超級美的景區在其中,我們選擇了 大別山石窟、大別山風情谷、皖西大裂谷、九月山莊

點擊查看
我們在六安的旅行自駕線路:大別山石窟--九月山莊--大別山風情谷--六安茶谷主題公園--天堂寨

點擊查看
1.大別山石窟 大別山石窟據說是皖西第一岩洞敞岩,距今已有一億六千萬年的歷史,石窟洞高80米跨度200米深150米,是由億萬年前岩石風化侵蝕而成,洞頂彎曲如月球表面,置身其中有一種神秘而又震撼的感覺

點擊查看
大別山石窟風景區與皖西大裂谷景區接壤,主峰洪山寨,海拔291.2米,為該區第二高峰,三面突兀,多石窟,地勢險要

點擊查看
大別山石窟還有很多網紅體驗設施,如驚險玻璃吊橋、尖叫懸崖鞦韆、唯美天空之境、花崗岩滑道等游樂項目,在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也可以來一把尖叫與刺激的體驗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大別山石窟景區 門票: 60元 游覽時間: 建議3-4小時

點擊查看
2.九月山莊 九月山莊和大別山石窟離著非常近,也就5分鍾左右的車程就可以到達到,這是一個集休閑、娛樂、住宿、餐飲於一體的五星級農家樂

點擊查看
3月份的九月山莊,遍地的油菜花,山莊包圍在油菜花海里非常美麗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 門票·: 免費 游覽時間: 1-2小時

點擊查看
3. 大別山風情谷 大別山風情谷散落著山澗裂谷、崖洞奇石、泥棺洞屋 有「 安徽 的 九寨溝 」之稱,進景區就是一個碩大的瀑布呈現在眼前

點擊查看
大別山風情谷森林茂密,竹林就有近千畝是一處天然的大氧吧

點擊查看
這里峽谷幽長,地貌神奇 ,這里有大小循環兩條路,建議小環線就可,因為主要景點都在小環線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 門票: 80元 游覽時間: 2-3小時

點擊查看
4.皖西大裂谷

點擊查看
皖西大裂谷被譽為中國的東非大裂谷,這里峽谷深邃驚險 ,裂谷的進口,長1500多米,是由流水長期侵蝕下切所形成的,又有峽谷又有洞穴景觀

點擊查看
皖西大裂谷需要從谷底往山頂爬,這里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開,兩廂峭壁撐天對峙,中間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蜿蜒石階,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迴廊隔澗相對,走在其中非常刺激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金山區張店鎮太平橋村 門票: 70元 游覽時間: 2小時左右

點擊查看
5、六安茶谷主題公園 六安茶谷是六安瓜片茶葉的主產地,六安瓜片湯清綠而明澈,回味甘甜清涼,香氣濃郁

點擊查看
六安茶谷主題公園茶園位於金寨油坊店鄉,層層茶園與周邊的湖光山色構成一幅天然畫卷

點擊查看
這里茶園的茶樹栽在小山包上,每個小山包都被一梯梯的茶樹覆蓋著,遠遠望去綠油油的一片,各具形態,層層茶園環繞一個湖泊,景色絕佳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209省道東50米 門票: 免費 游覽時間: 2小時左右

點擊查看
6.天堂寨 天堂寨分白馬大峽谷和瀑布群2個景區,如果想細細游覽的話,建議2天,在景區裡面民宿住一晚,體驗很不錯

點擊查看
白大峽谷位於海拔1600米的白馬峰山腳下,全長約6公里,它是淮河的主要源頭之一,更是安徽省省會合肥的水源源地

點擊查看
天堂寨瀑布群景區從下至上游覽,全程游覽,不僅能看到美麗的瀑布景觀,可以感受一覺跨兩省,還可以看淮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 門票: 天堂寨門票 往返觀光車128元 游覽時間: 1-2天

點擊查看
二、安慶 安慶位於安徽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點擊查看
安慶的名堂山、天柱山山都非常有名氣,這里我給你介紹安慶市裡的幾個值得去的公園和古街給你

C. 男朋友昨天和朋友去吃飯,今天發現他把朋友圈背景圖換了,之前是我倆的合影,現在是風景圖,他什麼意思

男朋友昨天和朋友去吃飯,今天發現他把朋友圈背景圖換了,之前是我倆的合影,現在是風景圖。
不要疑神疑鬼。

D. 有哪些絕美的風景只有在春天看得到

冬去春來,萬物蘇醒,大地暖融融的,人們的裝束變得豐富多彩了,不像冬天那樣穿著厚厚的帽子和圍脖,穿著笨重的大衣,人們都換成色彩鮮艷的衣裳,你看大街上,鄉村中,人們穿上了各種各樣的顏色的裙子、襯衫,把整個城市裝扮得更加美麗。
陣陣春風吹過大地,大地變綠了;吹過大樹,樹葉輕輕搖動,好像在跳舞;吹過小河,河水在歡騰地歌唱。
春天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天空晴朗。太陽已經升高,也更加溫暖了。它的萬道金光愉快地親吻著萬物,親吻著我們的面頰,那麼溫柔,那麼親切,就像是媽媽愛撫兒女一樣溫柔敦厚!
春風里桃花紅,杏花白,柳葉青,到處生機勃勃,春風把春意插在了人們的心裡,你看:風雪無情人有情團結抗擊暴風雪的場景是多麼動人,幫助災區人民恢復生產是多麼及時,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民伯伯正在播種,農村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可愛的春天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帶來了無限的愉快和歡樂,帶來了希望與祝福!
春天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季節,也是一個美麗、神奇,充滿希望的季節。
在春天裡,動物們也從沉睡中醒來。小草開始發芽了,大地上到處都顯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一眼望去,到處都是一片綠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畫。
冬色爺爺送走了大地的嚴寒,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人間。春天的景色十分美麗,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畫。
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開了笑臉,太陽,紅紅的光束射過來,那溫柔地撫摸你,像年輕的母親的手。
在樹林里,許多的小鳥在自由自在歡樂地飛翔著,高興起來,便唱出清脆悅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著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陣悅耳、動聽的笛聲所牽動,放眼望去,一群頑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莖做柳笛呢!他們吹出了心裡的幸福和快樂。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見春雨在竹枝、竹葉上跳動著。那雨時而直線滑落,時而隨風飄灑,留下如煙、如霧、如紗、如絲的倩影,飛濺的雨花彷彿是琴鉉上跳動的音符,奏 出優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麼是五顏六色的,使人眼花繚亂?啊,原來孩子們在防風箏呀。在藍天白雲的照耀下,各種各樣的風箏在自由自在地飄舞著,飛升著,多麼使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顯得那樣的生機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E. 哪有徐洋的<雅魯藏布大峽谷>

可以去我樂網收索

F. 一張圖片怎樣查出它的地理位置

我們旅遊結束後,在整理旅行期間照片時有可能忘記了具體的拍攝地點,那麼有沒有辦法根據照片的屬性來確定拍攝地點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分享具體的查詢照片拍攝地點方法。

根據照片屬性查詢照片拍攝地點的前提條件有四個:

1. 在用手機或平板拍照時,需要打開GPS定位服務功能,就可以通過你的照片查看出你的拍攝地點了。

2. 照片必須是原圖,通過QQ、微信上傳壓縮後的圖片就是不原圖了。原圖必須是用數據線將手機或平板連接到電腦上後傳送的圖片。

3.必須 在電腦上進行查詢操作。

4. 電腦上安裝)軟體。

只有滿足了以上四個條件後,便可依據照片屬性查看拍攝地點。

一、查看照片的屬性
下面這張圖片是小編2018年8月自駕游西藏時拍攝的一張照片,以此張照片為例介紹具體查看拍攝地點的方法:

在該張圖片上右鍵單擊,在彈出的菜單最下方選擇【屬性】命令,在隨之彈出的圖片【屬性】窗口上再選擇【詳細信息】選項卡。在【詳細信息】窗口中可看到圖片的拍攝日期、解析度、拍攝手機型號、緯度、經度、海拔高度、文件格式等信息。如下圖所示:

在這些圖片詳細信息里,最為重要的是緯度和經度(若關閉的手機的GPS功能,在詳細信息中不顯示此項),該例:緯度:29;45;34.0090000000056136 即29°45'34.00",經度:94;44;30.3623999999837224即94°44'30.36"。

二、利用圖片的經緯度信息查看拍攝地點
有了經緯度信息就可以實行全球定位了。這里需要電腦上安裝最新版的谷歌地圖——Google earth。

打開Google earth,在菜單欄點擊【添加】選項,在下拉菜單中再選擇【地標】命令,在彈出的【新建地標】窗口中,名稱命名為【查看照片拍攝地點】(隨意命名),輸入的緯度29°45'34.00",經度94°44'30.36"後 ,點擊【確定】後,等會兒探索定位後,放大地圖就可定位到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了。該例的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是西藏林芝地區附近。這張照片實際是小編在西藏林芝地區魯朗風景區拍攝的,與查詢的拍攝地點相符

G. 怎麼去除visio圖的背景

背景色是還在visio程序中就要刪除,操作:對准所要去背景色的圖標—格式—填充—顏色(下啦單中的01),透明度100%。

H. 要做一張風景的明信片,誰有好的背景圖片,還要配上一句優美的文字

靈魂嚮往的地方
那裡有紫色的夢幻般的樹木
有比太陽還要明亮的月亮
遠處的山山水水
還有高聳在山崗上的灰綠色的塔
折射出天堂的顏色
浩瀚的天空即使在夜晚
也閃耀出藍色的光芒
紫色的樹林里
朦朦朧朧的
有微黃的燈光
那是上古時代的
偉大的
夢想
{自己寫的,勉強能用}

I. 圖中的是什麼少數名族的

那藏語音譯叫「隆達」,翻成漢語叫經幡,風馬旗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風馬旗不但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藝術品。目錄 簡介 釋義 來歷 製作方法 分類 流派 溝通世俗與靈界 相關傳說 風馬旗藝術展開編輯本段簡介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 [風馬旗]風馬旗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 [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1]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它同銀光閃閃的雪峰、綠毯茵茵的草甸、浩闊茫茫的漠野、金光燦燦的廟宇一樣,成為藏區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一種獨有而鮮明的象徵。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 [飄舞的經幡]飄舞的經幡[2]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藏區人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 [風馬旗]風馬旗風馬旗,以祈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先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在他們看來,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愉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3]編輯本段釋義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 [風馬旗]風馬旗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編輯本段來歷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關於風馬旗的源初,西藏宗教界、學術界雖各有掌故,但公元十二世紀初許多噶舉派寺院為廣布其教義而懸掛風馬旗,是各家各派都首肯的。一般認為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風馬旗的祭祀活動,與其圖像象徵內涵有關。經幡的中心是一匹駿馬,駿馬形象是神速的象徵。祈願受五種自然物制約的世間一切事物,由對立轉向和睦,由壞轉向好,由惡轉向善,由凶兆轉向吉兆,由厄運轉向幸運。不僅能夠轉變,而且轉變得迅速。經幡四角畫的四獸圖像,老虎棲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徵著木或風;獅子居於山上,獅子的形象象徵著土;鵬鳥飛翔在天空,雙角 [風馬旗]風馬旗噴發出火焰,這種形象象徵著火;龍生活在大海中,魚龍的形象象徵著水。風無處不在,風即天。在這里沒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為六種自然物直接畫上去,而把在這些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形象作象徵,可見它不是僅僅表現六種自然物,而是把它們作為主要內容。而馬背上畫的那個象徵財運的「噴焰末巴」,就是促成實現人們心願的如意吉祥。除開分別不同的五色象徵之外,一般還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於五種不同單色的經幡。主幡與邊鑲布條顏色搭配,是根據藏族歷算關於母子生克學說中相生原理來決定的,如主幡的顏色是綠色,邊鑲布條的顏色應該是藍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馬經幡象徵著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奧的意義,整個經幡完全是融情感與理性為一體的產物,完全是表現人們美好精神願望的載體。但在最初的實際運用中,風馬旗並不是寄託藏人祭祀神靈、祈祥祛難的心願的,而是軍隊的標志。根據才情橫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稱:大部分臣民皆為游牧,每戶門上都立一根旗矛,這是藏族獨有的習俗。此亦最早是軍戶的標識,後演變成為一種宗教習俗行為。哪怕是一戶也要在門上插經幡,一直保持到現在。[4]編輯本段製作方法材料及懸掛形式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厘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顏色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布的顏色在這里是有明確的寓意的,即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因為色彩的象徵涵義,故而農家過年在房頂換插五色經幡時,也有搞得十分簡化的,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樹枝上,從上到下分色系掛單色布片,布片上並不印上圖像,一種色布橫著排列系掛五片。故而五色風馬經幡,是完全表徵著天地萬物眾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線和四色護法神等,都與此種象徵意義有關。圖案常見風馬旗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它們是象徵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苯教認為:風馬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與文相映成趣。印製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旗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一塊風馬旗版雕刻完畢(以木質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屬版)即分別印刷於白、黃、紅、綠、藍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風馬旗隨即誕生了。 [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風馬旗的印製過程並不復雜,但卻是充滿宗教嚴肅感的。如所用的布、紙、油墨(前後藏地區喜用黑色油墨)必須潔凈,木版用過一次必須經過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應於工作前焚香凈手頌經,並應盡量選擇朝東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間,否則就會減損風馬旗的神聖力。[5]編輯本段分類按用途分類一類就是布印「風馬」旗。它是在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個單色布片上印刷上紅色或黑色的拼圖和經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於懸掛或插掛。每五色為一組,數組為一掛,視環境地勢需要,可長可短,長者達百米以上,短者猶如片片活脫鮮亮的小彩旗,插於草原帳篷、農家宅院、城鄉居民的屋頂上。僅以插於每戶藏家房頂的經幡來說,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藏歷新年初一過後的某個良辰吉日。這天早上太陽剛升起照到房頂的時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歡樂的換插經幡、祭神、祈福的「托散」儀式。 另一類是紙印「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製,它也作為一種祭祀用品,煨桑時撒在噴吐飄飛的煙縷上,隨著香煙飛升起來。每逢宗教節日,在所有大小寺廟包括拉薩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往往是風馬紙片到處飛舞,飄落積存到地面上就是厚厚的一層。第三類就是各種經幡,根據色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黑色或硃砂色將經文圖符印製在整匹白布上;一類是同「風馬旗」一樣,在藍、白、黃、紅、綠布塊上用經文圖符相間組合的經幡。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其他分類根據其地點場景、信仰儀軌、祈禱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懸掛式的,視其環境、地勢、用途張掛,可長可短,可疏可密,長者達數百米以上,密者數十上百層懸掛,有的還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數百上千平方米的經幡城。這些懸掛式的經幡,具體形狀各種各樣,有在長條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風馬旗圖案;也有網狀條幡。第二種插掛式的,在豎長方形的紗布或絲巾上印以風馬旗圖案,一邊縫在旗桿上,另一邊綴上很多條直的飄帶。這些風馬經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頂、十字路口、山頂或山道上。 [經幡塔]經幡塔第三種就是經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塊做,也可以用哈達一樣的絲巾來做。在康定、道孚等縣區,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座用絲質風馬經幡層層系掛、片片重疊而成的撐天大傘般的經幡塔,用作集體祭祀的場地。在黃河源頭瑪多縣的一座經幡塔,高10餘米,方圓百餘米,用無數條氂牛繩呈放射狀牽連起,由幾十層經幡呈環狀圍繞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經幡柱,整體呈現出寬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為壯觀。第四種是立柱式經幡,常見於寺院、佛殿、經塔、山頂、宅院、神山、聖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達數十米,如阿里岡仁波欽神山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前的經幡柱等。柱頂裝飾有銅鑄鎦金日月、寶瓶、五彩華蓋、氂牛尾,然後就是數十米長條的風馬經幡,在風的吹拂下發出嘩嘩的巨響。[6]編輯本段流派縱觀西藏各地的風馬旗,盡管其主體形象近乎是符號般的相對不變,但其風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拉薩地區拉薩地區的風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於郊縣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幾大寺院,所以形制風格較為統一,風馬圖案嚴謹而富麗,無論宗教感還是藝術感都顯得正統一些。雕版偏重嚴謹、富麗,表現內容很寬泛,小至一字一馬一塔、一句咒語,大至描繪「天界神靈居處」、「如意寶樹供養圖」等。形象紛繁,線條細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選布擇色一絲不苟。從橫貫於布達拉山與葯王山之間那一串串萬國旗般隨風飄舞的風馬旗,人們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區所特有的正統氣象。後藏地區後藏地區(泛指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廣闊地域)的風馬旗,在表現內容與形式手法上和拉薩近似,但更世俗生活化,形式、內容較為自由靈活,新年時多在 [風馬旗]風馬旗鄉間寺廟民舍的屋頂以及村口張掛。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後藏地區一些遠離城鎮的鄉野間的風馬旗,文字圖像多是隨形就勢,有意或無意地掙脫著規范:飛臨天界的神駒寶馬變成了與農牧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馬、小驢;龍往往變成石上爬的四腳蛇之類;虎和獅子則更像是對家貓和豹貓的描摩;金翅鳥有時變成藏雞,有時又變成雄鷹。總之,這些普通而親切的形象使這種神秘性的供敬品反更貼近人間煙火了。後藏地區當屬嚴肅規范之作的風馬旗也不少,但與拉薩風馬旗相比,藝匠們創作自由度要多些。藏北地區粗獷、自由、兼融、變異,這八個字可以概括藏北地區風馬旗的風格。木版在藏北地區是很珍貴的,無論從藏南河谷林區運來,還是從祖國內地運來,都須經過數千里的艱難跋涉。所以當地藝匠往往就地取材從瑪尼石上直接拓印,這便出現了瑪尼石刻藝術。這類作品,往往構成與 [風馬旗]風馬旗圖像豐厚飽滿,大刀闊斧,尤顯粗獷豪放,張揚灑脫,可視為風馬旗藝術中的一枝奇秀。藏北草原險惡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一代代驍勇善戰如格薩爾式的英雄,這種文化也反映到了風馬旗藝術上。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被駕輕就熟地搬進了畫面,馬的形容氣質已沒有了前後藏風馬旗上那種非驢非馬的尷尬相,而是一派矯健軒昂。經咒和圖像更加擺脫了固定的格局,被隨心所欲地布置排印於畫芯內外。更為別開生面的是牛、羊、羚羊形象的登堂入室,當地藝匠們對這些在宗教殿堂中沒有地位寓意的牲畜情有獨鍾,既擴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也豐富了草原民俗學的內容。藏東地區就瑪尼石和風馬旗藝術而論,藏東地區當屬一流。就風馬旗而言,這里既有鄰近川西重鎮德格印經院的文化優勢,又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後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對穩定的雕版隊伍。所以蔚為壯觀的藏東風馬旗陣容與魅力決非未臨其境者所能想像出的。另外,盡管藏東各縣一般屬富庶地區,但寺院的分布卻少於雪域腹地。正因如此,廣大信眾便將一處處有來歷、有靈性的仁山智水精心地用風馬旗、瑪尼石裝點起來。藏東風馬旗不是拉薩那種五顏六色的小風幡,而是以一塊或數塊雕版回環往復地印於幾丈長的白布上。印色為赭紅和黑兩種,單純而強烈,日曬雨淋後更顯渾然。林芝地區林芝地區,舊稱工布。有著山高、水急、溝深、林密的自然環境,為珞巴族、門巴族、登人與藏族雜居區,所以民俗風情與文化形態迥異於前後藏地區。通常意義的寺院廟宇在這里並不多見,但神湖、神山、神石、神樹、神壇等原始崇拜物卻比比皆是。工布地區風馬旗的形制與面貌和藏東地區大同小異,不同點只是將藏東的橫掛式風馬旗,改為豎掛在一棵棵參天古柏之上,遠遠望去恰似一片片凱旋般的幡海旗林,在雪峰翠谷的襯托下,非常別致壯觀。康區康區的風馬大片大片回環往復,色澤鮮明,視覺沖擊力強烈,如安多、湟中一帶分布於黃河源的風馬直如幡城一般。[7]編輯本段溝通世俗與靈界人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經幡,以祈得 [風馬旗]風馬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選取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編輯本段相關傳說關於風馬旗,有著很多種美麗的傳說。最常聽到的有兩種,一種是: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 [風馬旗]風馬旗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兒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眾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8]用彩布製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著的地方,以求消災祈福,祈求平安。另一個傳說是:一個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過河時把經書弄濕了,他把經書全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陣陣梵音回盪,微風拂面,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微微睜開眼睛,原來一陣風起,颳得經書滿天滿地滿河面。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的頓悟和頌揚佛經,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掛於天地之間。是那些飄揚在風中的彩旗天長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禱用的經幡。以此來表達他們對上天的虔誠和敬意。故而風馬旗成為藏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亦是藏族苯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後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徵。編輯本段風馬旗藝術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祥和;牧民們在剛搭好的帳蓬上系拴風馬旗,是為了求得逐水草而遷徙的福佑;朝聖者跋涉荒漠扛著醒目的風馬旗,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顯示著對水神的敬畏;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則是對山神的供奉。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我們可以看到一處處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風馬旗,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一任東西南北風的吹拂,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 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